Tianke Youke

A sanctuary for secreting and rushing at night.

0%

南洋文化,和众多世界文化类别并列出现的时候,我感到一震。彼时多么陌生、不太留意的词,现在居然全都鲜活地存在我的脑子里。和那些从书里读到的德国文化、日本文化不一样,那些我视作瑰宝,仔细咀嚼、体悟过。南洋文化我真没太留意过——但居然是一整个潜在里面被泡透了,那些词不是被我咀嚼的关系,是把我泡透的关系!我没数过,居然有那么多以前觉得陌生的词,存在我的词库里,什么椰风蕉雨,什么叻沙,什么马来熊,煎蕊,马六甲海峡,柔佛古庙……这些和日本的侘寂、俄国的沉默巨构比,带给我的冲击力完全不同预期。我曾经多么傲慢和无知,难道要等远行了再后知后觉神秘的南洋早已对我眷顾吗?我需要主动拥抱和了解它,它已经在我生命里写下。 25.6.16


  • 新加坡的grab司机说,他女儿和我一样大,但成绩不好,没有读本科。现在在Spain工作,之前在Germany,有政府的支持和补贴。为了晋升,在老板的鼓励下,现在准备提升学历,在两个设计相关的专业之间纠结。她的设计能力还帮助她在网上搞副业,开网店,比正职赚得还多。司机大叔今年六十了,准备用在泰国的堂弟弟的名字在清迈买套房,搬过去养老。他说新加坡年轻人的生活太苦了,毕业了要攒好几年钱才能买房。我只能默默听,没法给什么合适的回应。我试着跟他说中国人奋斗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在大城市留下,他说你们多好回老家就可以自在生活。我们大概互相都缺乏想象又充满想象。 25.5.31

  • 新加坡有无尽的夏天,源于地球不管怎么转,太阳都直射这里。在这里读博,我也需要有源源不断的脑汁,每天在大暴雨和大太阳底下枯坐,指挥远处冷气房里的服务器轰隆隆跑实验。这样一种奇怪的状态成了我的生活,不明不白地挥霍我体内的维生素D,令我每天困顿顿昏沉沉。 25.5.5

另外那种痛苦:傲慢的、小小的、有节奏的,以为怀着冷漠的纯洁,可以和美有关系。但是存在的痛苦不是这个东西。

存在丑陋,又无拘无束;存在的痛苦沉甸甸的,又像海象一样肉多皮厚。我滞留在这样的存在里,痛苦地感受世界的丑陋,树干的丑陋,海水的丑陋,砖块的丑陋;可是我触不到存在,这更痛苦,我只是多余的人。

每次坐在飞机上我就读《恶心》,读起来感到飞机的轻盈,无拘无束,飞机上的我也一样。平稳地飞行和降落并不是在预期之内,遭遇事故也不是在意料之外;这两者都是同等地可怕,同等地让人意外。我不怕飞机失事坠毁,我会摔成烂泥;同等地,我不怕它还会落地,我会在另一片土地上站立、停留。

我被困在现在这堵四面高墙里。可是再过一小会儿,现在又会变成过去,变成一种朦胧的、混乱的梦境,它消失了。这种存在的恶心,我大概已经透过书和我的生活了解透彻了。但是破解法,我一直在寻找。最后几页为什么如此仓促地收束?听到乐曲,想象了作曲者本人,于是主人公感到这是解法:创作,让创作在日后留下一些微光,让别人通过你的创作想念你,这样你就剥离了存在的恶心的那部分,留下了真正美丽的、超越的那点东西。这样,就至少可以接受自己的存在—过去时,仅仅是过去时。我不是很理解,没能感到有超越存在的那部分东西。

阅读全文 »

连着两天读起了书,好像一些文学的感受回来了。想着来记点啥或者写点啥。

翻出了Mac上旧的学文笔记,重读发现我以前的文风意外地造作。明明自己内心里是从来没有造作的本意的,一路上都是喜欢沈从文、汪曾祺、海明威那种冷峻的文风来着。本意也是以真诚为主,但是发现原来我还挺喜欢背人名、写title、掉书袋的。有点羞耻。 也有可能是民国文学读多了,写的词语不太现代吧。 现在想拽那种风格倒是写不出来了,还嫌自己有点过于口语化,也是和过去的自己悲喜不相通了。

再读当时对废名的诗的笔记,一下子就顺畅理解他是个啥意思了。当时为什么理解得那么粗浅?简而言之,废名认为诗的内容应该区别于散文的内容,不应该以承载作者情感为目的,而应该作为独立的、完整的存在,描述一个独立的故事,纯粹从想象力出发的东西,而不是折射、隐喻现实。我仍然喜欢这一类诗,但是好像也不觉得这是诗的唯一定义了。人家策兰的黑牛奶当然是写现实的,但是带给我的震撼不比别的少,难道那就不是诗吗?我想我比较认可诗应该是一种对文字的极致的探索,至于内容,只要是自由的、个体的,都行。

1
2
3
4
5
6
文学的火花在我体内溅射的时候
我欢腾
我想
我是一个临时的人
ad-hoc
——我自己,抒情诗
阅读全文 »

很久没记录。比如说,再读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的时候,是在去了一趟欧洲之后。看到了那种传统欧洲小城的构造,沿河而建,一条一条的路通往河边,河上每座桥基本都有冠名的雕塑,河边几条街道外就是大广场和大教堂。

见过这种之后,再读这本书,对一百年前(吗?)的巴黎就有感觉了。海明威说他去新开的咖啡店喝奶油咖啡充饥,我就想到海德堡临河T字路口那家咖啡店了。人来人往的,桌子也不多,但是在这种涌动的拥挤的环境里,那家店竟然能有安静的氛围。不知道会不会贵,所以没去。不过这么个路过瞥了一眼的咖啡店竟然就成了记忆的锚点了。还是应该多记录一些见闻,这几年有很多新鲜的见闻,都空存在语言以及任何媒介之外了。

Where are my memories? Where is my moveable feast?

references:

https://yang-song.net/blog/2021/score/

https://deeplearning.neuromatch.io/tutorials/W2D4_GenerativeModels/student/W2D4_Tutorial2.html#

https://lilianweng.github.io/posts/2021-07-11-diffusion-models/

Score-based models v.s. diffusion models

  • 一开始两者独立发展,所以有不同的理论依据和术语
  • 最后两者殊途同归:得到一样的模型

Score function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