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有一些触动的部分:瘟疫,艺术,自由,理性和感性的对比交融
也有一些不满的部分:人物扁平脸谱化,情节虚假,作者的表达欲战胜了人物的流动性。
看了黑塞的大事年表。觉得这个人还是挺值得敬佩的,经历了大起大落,家破人亡,逃离祖国,精神崩溃,等等,可是在书里体现的却是近乎童真的幻想的人性。
也有一些优点:文笔舒服,不冗余,不粗糙。对一些细微的情感描述得还比较细腻真实,读到精彩部分代入一下没有问题。
好消息是:这本书是比黑塞更有名气的一些代表作——悉达多,德米安之类的——更晚写成的。有很浓烈的前作的影子,但也正好,看这一本对我来说就够了。
没想到结局这么伤感。虽是很简单的事:人生途中一次重大抉择罢了。我是这头:为自己而出走,清醒而坦诚而痛苦。梅兰妮是那头:为除自己以外的所有其他而留下,麻木迟钝而将就而(同样)痛苦。痛苦,这也是我对人生底色的把握。做出哪项选择,不为什么道理,只因——秉性罢了。
要说最适合读此书的年龄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世界观、价值观刚建立的时候,十六七岁的时候吧。这本书会教给人什么是尊重、平等,什么是正直、善良,什么是做人。大概会是最配得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的书之一。
但是直到现在二十多岁的年纪才读到这本书,遗憾吗?也不遗憾吧。那些触动也许是更有效的。
「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恶。」这句话没有比这本书更好的诠释方式了,请去读吧。
也谢谢小熊推荐这本书给我。
「我离自己灵魂真正的秉性有多远,这封信已经以它变化不定的心境,以它的讽刺和怨怒,以它的激情渴望和自知无法实现这一渴望的黯然神伤相当清晰地展露给你了。」
看看这位糟糕的恋人和王尔德对他无可救药的爱意:像寄生虫一样依附王尔德,汲取他的名誉和钱财;附庸风雅但其实根本不理解也不尊重王尔德的才华;利用王尔德的爱意和善意,反过来却完全冷漠、自私、无情;糟糕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处理,从而陷害了王尔德入狱,但是毫无歉疚和悔改,甚至装无辜,利用剩余价值,翻脸不认人。这些我都是从王尔德自己写的信里得知的啊!结果呢,信的最后说了三件事:第一你一定要给我回信哦,第二请你和我一起忘掉过去重新开始哦,第三我是上帝派来教给你痛苦之美的哦。
……很高兴认识王尔德这样一位特别的人,但是真的很揪心认识他恋人这种人啊!
啊哈哈,读来消遣
立意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是在认认真真地探讨刑罚的问题。最后附的二十多篇参考文献有点好玩哈哈哈。
整本书的节奏感觉就是按照电影来的,作者以前是写电影剧本的吧🤔
但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侦探凶杀悬疑小说,跟推理倒是没啥关系,如果我对推理小说这个概念的理解没有误的话。
早知道这本小说通篇暗喻,一件事也没直接地、好端端地讲明白,我是断不会选择阅读的。
我从来不讨厌隐喻,过去也从村上的《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之类长篇里收获了村上式魔幻现实的趣味。但是,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本书是所谓「村上转型之作」,开始触及更严肃、更宏大的议题。可是用他特有的轻飘飘的方式来探讨爱情、人生我尚能接受,照样探讨暴力、战场,我只有不理解。(剥皮那一段写得倒是很沉重,也很好。)
我认为隐喻该是为了更清楚、更深刻的表达而存在的,而这本书里的大量隐喻根本无益于表达。本书最大的一个主题,即暴力会以各种形式对人造成损害,我一直在期待更直白深入的探讨。可是整本书被细枝末节的、含义不明的隐喻占据了篇幅,以悬疑的情节、跌宕的故事走向来吸引人,我只觉得是挂羊头卖狗肉。
无语凝噎。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两层含义:1. 仿生人会做梦吗,即他们在精准的程式指令之外会有自发的意识吗? 2. 仿生人会梦到日有所思的东西吗,即他们会移情吗?
作者的倾向是明显的,我从一开始也是类似的倾向,(大概由其他各种科幻作品灌输而来,)所以读完倒没有过多感想。
一个月过去了,回味起来发现关于这本书,我记忆最深刻的是“默瑟主义”,那个通过连通感官的机器让信徒随一个西西弗式的老人一起一遍遍登山又涅槃的赛博宗教。多有意思,如果有这样的玩意,我又恰好是个鸡头的话。
作者的小说技巧我感觉还不错,情节悬念的设计比较到位。
诗极好,译笔糟糕。见差译处,读者抱怨一片,也很有趣。
此书读于我迷茫、浮躁的阶段,地铁通勤、深夜无眠,读来另觅安宁。随着俳句追踪松尾芭蕉的旅人一生,大多乐不可支,只是走到终点,徒生悲伤。
这句是最后一首,也是我此刻心情:
啊,梅香
让我神遇
未曾见之古人